2023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原区民商事、行政一审案件结案8544件,辖区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14.19件/万人,降幅全市排名第一。这是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推动诉源治理走深走实的积极成效。

立足源头,排查化解

诉源治理的关键在于“抓前端、治未病”。中原区法院结合全区党建引领网格化工作的要求,以网格为基点,积极探索“网格+矛调”治理模式,发挥基层治理的“前端触角”作用,及时摸排矛盾纠纷隐患,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防范、源头治理。

方女士与邻居陈女士因楼道安装摄像头产生纠纷,网格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邀请对接本网格的李晓玲法官团队参与调解。在调解过程中,民调员与法官助理分工合作,为双方释法明理,最终双方达成调解,陈女士拆除已经安装的摄像头,并向方女士道歉。

“这个纠纷的高效化解,得益于法官团队的专业指导。除了个案指导,法院还帮我们整理了关于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和法律条文,为我们开展调解奠定了基础。”民调员李海燕说。

今年以来,中原区法院14个法官团队对接14个街道办事处,诉前指导化解纠纷4000余件,参与矛盾纠纷排查预警会议21次。通过法官进网格,进一步探索了司法融入网格、借力网格、服务网格的社会治理新路径,进一步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除了民事纠纷,针对信用卡纠纷、房贷纠纷、车贷纠纷,中原区法院定期与银行、金融监管部门联动,召开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工作座谈会,就诉讼送达难、信贷违约频发等问题进行剖析,梳理金融纠纷反映出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苗头,指导银行完善贷款客户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规范贷前审查手续等,在提高银行风险防控、纠纷预防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联防联控,从源头上减少金融类纠纷增量。

多元联动,诉前解纷

中原区法院依托府院联动工作机制、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等工作,建成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推动非诉解纷机制创新,助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诉前化解。

某开发商在未办理相关手续的情况下即和合作人签订联合开发协议,违规销售房屋,并部分存在“一房二卖”现象,1000余名购房人在无法实际获得房屋的情况下,不断信访,个别购房者向法院提起了诉讼。为保障购房群众的利益,区委、区政府推动街道办事处成立工作专班,中原区法院在买受人身份确认、购房资料审查等方面为专班提供了法律意见。在大量基础工作完成后,中原区法院启动示范性诉讼,针对4起类型化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先行立案,并作出4份示范性判决予以公示,同时协同工作专班召开群众见面会,解答法律问题。见面会后,部分购房户主动联系工作专班询问参照判决进行调解的情况。一个月内,600余户购房户参照示范性判决结果与开发商达成调解协议。

“这批纠纷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进展,得益于多部门的协调联动,也更加印证了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的现实必要性。”中原区政府办赵学福说。

“法院指导下的多元化调解也让我们企业受益不少。”某建设集团法律事务部张先生说,“2022年以来,区法院委托商事调解组织为我们成功化解了177起纠纷,减少了很多麻烦。”

为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原区法院立案庭针对涉企纠纷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完善了涉企纠纷办理流程,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通过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将案件委托至特邀调解组织进行诉前化解,由法官团队全程跟进指导。诉前调解成功能立即履行的,不再进入诉讼程序。诉前调解成功但需后续履行的,由法官团队出具司法确认文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强化调解效果。这样既减轻了企业的诉累,又从实质上化解了纠纷,提升了涉企案件的调解成功率和自动履行率。

“目前,根据纠纷的不同特点,我们摸索出了府院联动+示范性诉讼+诉前调解、行业调解+司法确认、人民调解+司法确认、行政调解+司法确认等不同的诉前调解模式,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多元解纷服务。”中原区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毛大帅说。

明确定位,实质解纷

诉源治理对法院内部来说,就是案源治理,就是要树牢“一个纠纷一个案件”理念,依法实质性化解纠纷。为此,中原区法院坚持立审执访协调推进理念,在提升审判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上做文章,在减少“案生案”上下功夫,最大限度为纠纷“画句号”。

在原告陈先生不服郑州市人社局工伤认定一案中,原告所在单位向郑州市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人社局认为原告陈先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属于工伤认定情形,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原告申请行政复议后,复议机关维持了不予工伤认定的决定。原告不服起诉至法院,区法院行政庭向专业人士咨询后,了解到外伤或提重物有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的诱因,从医学上讲,可以对原告腰椎间盘突出的成因进行因果关系鉴定。但人社局未做因果关系鉴定,直接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属于证据不足。承办法官李宁没有简单判决行政机关败诉,而是与人社局进行了沟通。经过沟通,人社局进行了因果关系鉴定。收到鉴定结论后,人社局自行撤销了不予认定工伤决定,并重新作出工伤认定决定,认定原告陈先生所受事故伤害属于工伤认定情形。原告收到工伤认定决定后申请撤诉,该行政争议得到实质性化解。

执行案件亦是如此,只有从源头上解决群众的难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执行案件增量,提升执源治理效果。今年3月,中原区法院创新设立“立审执协调中心”,深入开展执源治理工作,先后制定《关于开展裁判文书生效后督促履行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执行和解实质性化解纠纷的实施意见》,建立调判案件督促履行机制、自动履行激励机制、执行和解全程嵌入机制、立审执协调通报机制、送达地址全程确认机制等一系列机制。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共发出《自动履行催告书》1140份,电话督促义务人1493人次,出具《自动履行证明书》17份,督促履行完毕872件,组织执前和解265件,涉党政机关案件执前化解5件,自动履行率环比2月份提升50.8%,实质性解纷成效初显。

延伸职能,综合治理

“法官不仅要办好每一个具体的案件,还要针对个案、类案发生的原因,主动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强化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类案多发高发。”这是中原区法院乔亦丹院长对员额法官提出的要求。今年以来,中原区法院在行政处罚、工伤认定、交通事故、物业纠纷等领域向城市综合执法部门、人社部门、交管部门、物业公司等发出司法建议7份,解决了在工伤认定标准、交通设施维护和管理、审慎行使行政处罚权、提升物业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类问题4处,并有效减少类案进入法院和诉讼程序的数量。

在此基础上,中原区法院还通过信息化数据分析,每月制作《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发挥司法大数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晴雨表”“风向标”作用,用“数治”更好地服务基层社会治理。《通报》通过对涉诉案件分布情况、万人成讼率排名情况、调撤案件分布情况、纠纷类型、行政机关涉诉情况等进行分析,辅助区委、区政府从司法大数据视角评估全区经济社会情况,发现风险隐患,做好防范化解工作的同时动态调整工作方式方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司法大数据通报帮我们快速找到了薄弱之处,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方向。”中原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王斌说。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中原区法院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符合区情的诉源治理新方法、新路径,不断回应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